查看原文
其他

清末民初朝天宫三大美食家

2015-08-30 美丽朝天宫


袁枚《随园食单》、龚乃保《冶城蔬谱》、张通之《白门食谱》、王孝煃《续冶城蔬谱》被称之为
南京传世四大食谱,对南京菜的声名传播无可估量。

除袁枚(1716-1797)外,其他三作者活动都在清末民初,都曾居住在朝天宫南面的一些小巷子中,如朱状元巷、大辉复巷、龚坊巷。

龚乃保与《冶城蔬谱》

龚乃保(1843-?),字艾堂,号揖坡,南京人,仓巷西龚坊巷疑即为其宅址。著有《冶城蔬谱》、《揖坡诗稿》、《大树庐集》等。

曾受其指点的学生,仓巷西侧朱状元巷的王孝煃在其《冶西杂咏》诗集中有诗“大树庐中寿宇宏,蛰吟深免此焚坑。他时倘有传经日,为告尚留老伏生。”且有备注“龚揖坡世丈居仓巷之南,今大耄臻九十矣,康强如恒。著有《大树庐集》。家世学问,仰若星凤。”从这段文字看,龚乃保1933年还应在世。为怀念其师,王孝煃也撰写了一本《续冶城蔬谱》,可以说与其师龚揖坡的《冶城蔬谱》并列为姐妹篇。

《冶城蔬谱》记述了金陵蔬菜,既有人工种植的,也有野生的,颇能反映南京饮食文化的地方特色。

龚乃保为什么在他乡,将此书命名为《冶城蔬谱》?

清朝光绪年间,龚乃保客居异乡,己亥中秋(光绪二十五年,1899),在南安道源书院记,“遥忆金陵蔬菜之美,不觉垂涎”,于是编撰《冶城蔬谱》。“冶城山麓,敝庐之所在也,因名之曰《冶城蔬谱》。钟山淮水,话归梦于灯前;雨甲烟苗,挹生香于纸上,思乡叶纾旅怀也。”龚氏在书中盼望“他日者,返棹白门,结邻乌榜,购园半立亩,种田一畦,菽水供亲,精粝终老,所愿止此。”白门,即今南京;乌榜,即今朝天宫江南,古有乌榜村。

张通之与《白门食谱》

张通之(1875-1948),名葆亨,字通之,六合人。居南京仓巷东侧的大辉复巷。其父张星南,是清末南京著名的塾师,光绪末年,张通之与其兄弟同榜入学,就读于宁属师范。宣统元年(1909)拔贡,终生未仕。先后执教于金陵大学、江宁省立第一中学、第一农业学校、私立钟英中学,从教时间长达33年。张通之工诗词,与李瑞清、王东培、胡小石等人时相唱和。擅长书画,以墨菊、苍松最为著名。南京市通志馆成立后,参与《南京文献》的编纂工作。著有《娱目轩诗集》、《庠序怀旧录》、《趋庭纪闻》、《秦淮感逝》、《金陵四十八景题咏》等作品。

《续冶城蔬谱》作者王孝煃与《白门食谱》作者交情甚笃,除都居住在仓巷附近,常相切,我们从王教煃《冶西杂咏》开篇中可见不一般。在此文前有张通之为其作的序:“自住冶城常作客,十年只算一年余。几曾游遍城西路,难得诗人巷共居。”序的的末尾有“壬申春娱乐轩主通之张保享稿”落款。序中首句王孝煃后自注“余买宅仓巷,常适馆他出”,末句注“寄沤由凤台北移居朱状元巷”,说明王孝煃宅在朱状元巷。

张通之晚年研究南京的特产和美食,写下了著名的《白门食谱》。此书前言道:“昔袁子才先生侨居金陵,筑随园于小仓山,著有《随园食谱》。予广其义,取金陵城市乡村,及人家商铺与僧寮酒肆,凡食品出产之佳,烹饪之善,皆采而录之,曰《白门食谱》》。”书中记载的南京特产有27种,对于每一种的特点、烹饪和烧制方法,都一一介绍。书记记载的城乡名菜和风味小吃,既有来自大户人家的(7种),也有寺庙制作的(3种),更多是是市肆店铺出产的(24种)。在这24种美味佳肴中,今朝天宫文化(国际)社区范围内占三分之一,如仓巷韩复兴咸板鸭、七家湾西小巷内王厨盐水鸭、大辉复巷伍厨鸡酥与鱼肚、车儿巷苏府粉粘肉、马巷口春园汤包、马巷中段之熟藕等。

板鸭,又有“贡鸭”和“官是我上大学回老家最想携带的一款馈亲礼物,惜既买不起,也不可能回去加工出原有的味。文中载道“仓巷韩复兴咸板鸭。韩复兴之板鸭,肥而且香,亦久闻名于外。盖其鸭之肥,喂以食料,待其有养成。至其肉之香而嫩,亦咸之适宜,有一定之盐,与一定时。又闻食时,其煮之火候,亦有定。予家曾在该铺购一肥咸鸭,煮熟时,味之不香,与肉之不嫩。比之该铺之所售者,大不相同。门店主,彼曰:‘此即煮之时太过也。’”

盐水鸭也是南京著名的地方传统特产。盐水鸭更多现做现卖,南京人一年四季都爱吃,我也随乡入俗了。文中载:“七家湾西小巷内王厨盐水鸭。金陵八月时期,盐水鸭最著名,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。王厨此鸭,四是皆佳,其肥而嫩,尤为外间八月所售之盐水鸭不能及。故金陵人士,无不知王厨盐水鸭之名也。”

当年张通之居住在大辉复巷,有宴会时就请大辉复巷的伍厨师上门来做菜,宾客们都纷纷称赞味道鲜美。过去,不仅平民百姓而且有名望之家,有宴会常请厨师上门服务。文中载:“大辉复巷伍厨鸡酥与鱼肚。鸡酥味透而嫩,肉酥而香,食不橱齿,佐酒极佳。鱼肚火候正好,愈食愈觉其美。予家住在此巷时,有宴会,皆用此厨所作之筵席,座客常称赞不止,而上所举二菜,人尤为佳焉。”

粉粘肉,今称粉蒸肉。文中载:“车儿巷苏府粉粘肉。苏府为安徽大族,代有闻人。箎丞老友之子名健国,为予弟子,一日,箎丞谓予曰:‘予家善作粉粘肉,当请先生一食。’约期予往其家,食未久粉粘肉已好,荷叶之清香,腾满座上,予举箸去叶食之,粉香肉透,多食而不厌,与饭馆中之所作,迥不相同。盖选肉与粉,及外叶之清洗,火候之恰好,无一不有讲究焉。”车儿巷已存,在安品街南,与大辉复巷很近。

南京小笼包子也是名小吃,外来者都很喜欢,适合天南海北的客人。文中载:“马巷口正春园汤包。正春园汤包,昔日枚,只售钱三文,其内满贮肉汁,皮薄而肉嫩,包不过大,一口可食,味美汁浓,对于人身之营养,不让生鸡子,真良品也。今馆久废,刘长兴茶室内之房屋,即其地,面之汤与味,亦甚佳也。”

桂花焐熟藕,已是儿时乡村记忆。文中载:“马巷中段之熟藕。铺门朝东,专售熟藕。未煮时,先取肥而嫩者,洗净其泥滓,然后以糯米填入孔内,放稀糖粥锅中煮熟。食时又略加桂花糖汁,香气腾腾,藕烂而粥粘,亦养人之佳品。下午各处击小木铎,而高呼卖藕者,迥不及焉。”

王孝煃与《续冶城蔬谱》

王孝煃(1885-1947),字东培,号寄沤,别署红叶词人、东培山民、岁寒山馆主。早年居住在凤台路,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偏僻的地方,后移居到仓巷西侧的朱状元巷。他出身书香门第,父亲王藩,字柳门,工诗文,著有《剑青室遗稿》。王孝煃早岁曾随其父宦游于浙江杭州、宁波等地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)自浙江回南京参加童子试。受到龚乃保、顾石公、司马晴江、秦伯虞、陆嬴生、陈凤生、贾子元等二十余位工诗文、精书画者的指教。光绪癸卯(1903)科中举。后任职于浙江省盐务处。父死后,不愿就仕途,奉母归金陵。先后任教于汇文书院、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、金陵大学、东南大学。王孝煃工填词,书画造诣深厚,金石篆刻冠绝一时。著有《秋梦录》、《里乘备识》、《乡饮脍谈》、》《北窗琐识》、《游梁杂识》、《一澄砚斋笔记》、《红叶石馆诗词钞》等。1912年元旦,孙中山先生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。这年11月,王孝煃拾遗补漏,撰成《续冶城蔬谱》。他在自序中写道:“食指或动,墨香为沈,不鄙食肉,聊寄忆莼。藉为续谱,不自知其面有菜色也。壬子冬十一月,寄鸥庐后学王孝煃谨志。”

《续冶城蔬谱》补写的蔬菜,皆为《冶城蔬谱》中所未列,计21种,如大头菜、豆芽等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